用户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首页
信息咨询
技术工艺
设备机械
电话会议
会议展览
短信平台
贸易机会
数据库
报告下载
招聘猎头
塑料薄膜: BOPP | CPP | BOPET | BOPA 胶带产业: 胶带膜 | 丙烯酸及酯| VIP 专区 彩印专区: 新闻 | 技术 | 分析 | 行情 | 政策 国际频道
塑料原料: PE | EVA | PP | 粉料 溶剂油墨: 醇类 | 芳烃 | 酮类 | 醋酸及酯 软包基材: 双拉 | 流延 | 镀铝 | 吹膜 | 阻隔 原油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TAPE >> 压敏胶水 >> 正文

【关注】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丁辛醇等多项项目规划10.07.20

更新时间:2010-07-20 10:07:35 来源: 点击:

 

    宁夏英力特根据规划,将形成三大产业链:一是煤基甲醇产业链,主要产品有甲醇、二甲醚、聚甲醛、醋酸、醋酐、醋酸纤维等;二是煤基乙炔产业链,主要产品有聚氯乙烯、1,4-丁二醇、醋酸乙烯、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乳液、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氯醋树脂等;三是氯气产业链,主要产品有烧碱、海绵钛、钛白粉和异氰酸脂类产品等。

  考虑到地域和市场等方面的实际,园区产品以固体产品和高附加值的液体产品为主,在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追求产业一体化、装置多联产、设备大型化和控制自动化的现代煤化工发展方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英力特将严格遵循国家和自治区的产业规划布局和技术政策,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宁夏煤炭资源优势,以循环经济和一体化的理念,统筹兼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合理、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力争把园区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工示范基地和生态工业园,使国电英力特集团成为既富有社会责任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能源化工产业集团。

  2008年底,英力特召开股东大会审议批准了包括醋酸乙烯项目、宁东2×330MW机组热电项目、年产10万吨BDO项目、年产120万吨甲醇项目、年产30万吨烧碱、3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等五个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的议案,决定投资180亿元,从2009年开工建设这五个项目。

  2009年5月26日,英力特宁东工业园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2009年6月20日,国电英力特宁东工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

  按照目前的发展规划,国电集团和国电电力将以英力特为主体,在宁东投资600亿元,用六年左右时间,分两期完成园区建设。预计整个园区建成后,每年可实现工业产值603亿元,利税192亿元,直接就业近万人。

  英力特宁东工业园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英力特化工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优势为基础,以宁东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以乙炔化学为特色,以煤基甲醇产业链、煤基乙炔产业链、氯气产业链三大产业链为主线,碳一化学和碳二化学有机耦合,形成九个多联产装置,力争建成独具特色的煤基多联产化学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全国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

  一、热、电、气多联产装置

  本装置规划建设4台330MW热电气联产机组。主要满足园区对热负荷、电负荷及氧气等工业气体的需求,所提供的蒸汽除满足园区自身需求外,还将承担宁东煤化工B区和宁东镇的供汽、供热任务;所提供的电力基本由园区自用,不足部分从电网采购;所提供的氧气等工业气体产品完全在园区内平衡。

  二、乙炔、一氧化碳、脱硫剂多联产装置

  乙炔生产集成创新全密闭环保型电石炉与干法乙炔发生技术,工艺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一氧化碳采用英力特自主研发的电石炉炉气纯化技术,从电石炉尾气中提取,用于羰基化合成醋酸、燃气机组气源和气烧石灰窑;乙炔生产采用国家推广的干法乙炔生产工艺,脱硫剂采用英力特自主研发的电石渣制取高效脱硫剂技术。

  三、甲醇、电力、甲醇蛋白多联产装置

  装置以洁净煤气化为基础生产甲醇,采用连续甲醇发酵法生产甲醇蛋白,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即IGCC发电,其合成尾气及其它化工装置尾气,如乙炔装置炉气、1,4-丁二醇装置的有机废液、气化气等均可得到有效利用,碳利用率和能量利用率可提高到70%以上。

  四、醋酸乙烯、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乳液、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醋酸甲酯及醋酸、醋酐、醋酸纤维多联产装置

  装置以醋酸和乙炔为原料,采用国内成熟技术,催化加成生产醋酸乙烯,规模为年产30万吨;并以醋酸乙烯为基础生产聚乙烯醇、聚醋酸乙烯乳液、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等;用聚乙烯醇生产过程中副产的醋酸甲酯生产醋酸及醋酐,醋酐可进一步加工,用于生产醋酸纤维。

  五、1,4-丁二醇、聚甲醛、聚四氢呋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多联产装置

  1,4-丁二醇采用以甲醛和乙炔为原料的雷珀法,生产规模为年产20万吨,分两期建设;其原料甲醛采用世界先进的铁钼法甲醛生产工艺,所生产的甲醛除用于1,4-丁二醇生产外,剩余部分用于生产聚甲醛;1,4-丁二醇进一步加工,可生产四氢呋喃和聚四氢呋喃,四氢呋喃又与对苯二甲酸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也就是PBT树脂。

  六、乙二醇、丁辛醇联产装置

  乙二醇和丁辛醇都是一氧化碳的下游产品,乙二醇生产采用一氧化碳氧化偶联法合成工艺生产,也就是煤基乙二醇路线,是目前最具成本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技术路线;羰基合成法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丁辛醇生产技术。

  七、二氧化碳降解塑料、碳酸钙、碳酸钠多联产装置

  装置的主要原料二氧化碳是甲醇生产和气烧石灰窑的副产气。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环氧烷烃进行开环酯化反应,合成可降解的塑料。另外,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可生产轻质碳酸钙;与氯化钠、氢氧化钙在氨参与反应的情况下,可生产碳酸钠和氯化钙。

  八、氯碱、聚氯乙烯、氯醋树脂多联产装置

  烧碱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离子膜法制碱技术,生产规模为年产30万吨烧碱;聚氯乙烯采用英力特乙炔法生产PVC工艺包,规模为每年32万吨氯乙烯,其中30万吨采用悬浮法生产特种或市场需要的产品,2万吨用于生产通用醋酸乙烯共聚生产氯醋树脂;剩余氯气生产液氯及系列氯产品,主要提供给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各化工企业,用于生产多种化工产品和水处理灭菌。

  九、钛白粉、海绵钛、有机硅、MDI、TDI联产装置

  本装置拟采用氯化法技术生产钛白粉,采用TiCL4镁还原法生产海绵钛,采用非光气法产MDI、TDI。有机硅拟采用大型沸腾床反应器、全自动过程控制的先进生产工艺
 
    相关新闻:成立之初,宁夏英力特的战略定位是以投资发电为主营业务。2002年年中,原宁夏上市公司民族化工,即宁夏宁河民族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濒临退市。当年下半年年度报告显示,民族化工总资产5.88亿元,净资产9575.91万元,资产负债率达80.38%,已超过负债安全警戒线。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多次协调下,宁夏电力公司党委决策,英力特大胆出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成功重组了民族化工,并将其更名为英力特化工 (股票名称 “英力特”、证券代码000635)。与此同时,英力特与中国氯碱行业的老大——上海氯碱股份公司合作,组建了西部聚氯乙烯有限公司,投资逾10亿元开工建设12万吨PVC、10万吨烧碱项目。由此,公司主营业务从发电领域拓展到化工领域,此后的三五年间,“英力特”这个名字在氯碱化工领域悄然崛起。2006年,英力特化工在宁夏上市公司中率先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到2008年末,英力特化工连续6年赢利,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电石法PVC绿色环保、快速发展的领头雁。

  如今的英力特已经大变样。来到英力特化工年产20万吨PVC新项目上,空气清新,绿草如茵,一坐花园式工厂拔地而起。

  谁能想到,四五年前的这里,曾是砾石遍地、杂草丛生的戈壁荒滩。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英力特人创造了六年崛起于化工领域的神话。

  形成链式产业凸显比较优势

  自重组民族化工以来,英力特在氯碱化工领域获得快速发展。而今的英力特已进入中国氯碱行业十强,并与新疆天业、新疆中泰两家化工企业一起,被誉为中国氯碱行业的“三匹黑马”。

  在氯碱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英力特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是因为公司领导高瞻远瞩,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依托优势资源,打造链式产业,引领循环经济,促进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经过几年努力,率先在英力特石嘴山工业园形成了“煤炭—热电—电石—烧碱—PVC”的一体化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英力特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原料消耗低、污染排放小、竞争能力强的目标。以西部公司PVC项目为例,其电石消耗稳定控制在1.4吨/吨以内,为行业最低;优级品率超过80%,为电石法PVC最好品质;与传统电石法PVC相比,水耗降低三分之二,汽耗降低二分之一,三废排放好于国家排放标准。

  几经改造之后,西部公司的PVC产能达到14.5万吨,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第一条单套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运行最稳定的电石法PVC生产线。有关数据表明,具有一体化产业链特征的电石法PVC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对拥有27.5万吨PVC产能的英力特来说,市场竞争优势不言而喻。

  创新管理模式实现连年赢利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是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英力特有独到且超前的思考。2006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秦江玉提出了“创新能力要强、赢利能力要强、管控能力要强、企业文化要优秀”的发展理念。从此这一理念一直贯穿于英力特的发展进程中。

  英力特注重发挥集团化运作优势。2007年,公司对兰炭、白灰、原盐等大宗原材料实施集中招标,既稳定了原料供应,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全年共采购原材料52.47万吨,由于提高了铁路运输比例,各类产品综合运输成本达到325.61元/吨,同比降低64.55元/吨,仅此一项全年就节约物流费用1800万元。2008年,英力特成立的通用材料超市控制采购成本作用逐步显现,有效控制了采购成本。

  英力特的领导深刻认识到,氯碱化工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抓好安全生产,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2006年,公司在石嘴山工业园组建了企业内部的应急救援中心,装备了7辆现代化的消防车辆,制定了32项应急救援预案,可以在3分钟内到达园内的每一个目标现场,为以防万一,最大程度降低事故损失提供了保障。

  在发展进程中,英力特时刻不忘履行社会责任,2007年6月,公司率先提前关停中宁电厂两台2.5万千瓦机组,打响了宁夏关停小火电机组的第一爆。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灾害后,英力特集团先后共向灾区捐款129万元。2008年,公司容或宁夏改革开放30年行业功勋奖”,并获得化工行业评比第一名。

  践行“快乐文化”构建和谐企业

  进入英力特,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英力特良好的企业文化,从他们自创自唱的《英力特之歌》、改词演唱的《英力特欢迎你》,到写在员工脸上的笑意;从绿意盎然的生产厂区到干净整洁的办公场所,英力特人在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并用“快乐”激发了自身潜能,创造了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英力特在其《企业文化纲要》中明确提出,“快乐工作是指企业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公正的考核机制,宽松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合理的劳动报酬,公平的激励机制,美好的企业愿景,员工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精神安全,心情愉悦,最具有创造性”。

  按照这样的企业文化理念,英力特改革薪酬制度,实施“1551”优秀人才工程,选送人员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开展“3+1”定向培养和“师带徒”活动,留住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从上海氯碱化工股份公司来宁工作已有五年的西部公司副总经理李年华说,上海氯碱与英力特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英力特的管理很规范,英力特的干部很敬业,大家在一起处得像一家人,我在这里工作很安心,也很愉快。

  2007年,英力特仅用15个月就建成投运了一条年产 10万吨PVC、9万吨烧碱生产线,参建各方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说,这应当得益于英力特倡导的快乐文化,使参建人员能够有效沟通,精诚合作。

  2007年,英力特倡导的“快乐文化”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

  2008年,“快乐文化”荣获宁夏自治区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奖,英力特被评为自治区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

  实现战略重组志在二次飞跃

  2008年12月,英力特与国电电力战略重组,为公司实现第二次飞跃创造了条件。

  国电电力在电力行业发展了16年,积极寻找转型企业的机会,英力特在化工领域发展了8年,努力探索更广阔领域的发展。历史的机遇让一个有着16年发展历程的国有企业与一个有着8年发展历程的电力多经企业有了一次紧紧的握手。

  握手凝聚力量,重组诞生希望。

  几乎所有的英力特人都相信,归属国电电力之后,英力特的发展领域将更广,发展步伐会更快,发展前景会更好,发展要求也更高。

  国电电力战略重组英力特集团后,对英力特投来更多关怀的目光,让全体英力特人倍感温暖和鼓舞。

  2008年12月16日,国电电力副总经理王保忠等一行代表国电电力领导班子看望英力特的干部职工,表达国电电力对英力特的热切关注。

  2009年1月21日,国电集团副总经理、国电电力总经理高嵩在英力特检查指导工作时,希望英力特按照重组协议,将工作重点放到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化工产业这个关键点上,争取尽快把煤化工打造成为英力特的核心竞争力,并逐步成为国电电力乃至国电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2月13日,国电电力副总经理陈景东带领国电电力相关部室负责同志到英力特集团调研,他希望英力特保持过去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挥优势,抓好项目建设,培养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2009年2月20日,国电集团领导朱永芃、乔保平和自治区领导陈建国、王正伟一起,轻轻揭开蒙在牌匾上的红绸,国电英力特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新启航。

  在化工领域拓展自己的天地,英力特人在未来的岁月中用行动兑现诺言,尽快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国电电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化工产业的主体。

  矢志宁东基地再绽希望之光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坚韧不拔、任劳任怨”是英力特人精神。肩负“为股东创造丰厚回报,为员工创造美好生活,为社会创造真实价值”的使命,英力特人在发展的道路上从未停歇。

  近几年来,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成为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宁创业发展的一片热土。

  倍受关注的英力特宁东工业园位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C区,规划占地面积6.42平方公里。按照目前的发展规划,国电集团和国电电力将以英力特为主体,在宁东投资600亿元,用六年左右时间,分两期完成园区建设。预计整个园区建成后,每年可实现工业产值603亿元,利税192亿元,直接就业近万人。

 


本网站内容归 中国塑膜网版权所有2006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摘编及建立镜像,违者必究法律责任。

本站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x768 京ICP备18020878号-2

总编:胡晓娜  咨询热线:010-57107797  手机:13718158256  邮箱:pfchina@126. com